工业革命以前西欧的扩张
在本书前面的部分,作者反复强调工业革命的历史重要性,认为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不过,在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大部分历史学研究者看来,工业革命远没有那么重要。一般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欧洲自16世纪以来扩张过程的一部分,或者认为工业革命是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结果,是一个必然结果而不是独立的历史事件。考虑到现实中一些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他们这种看法确实可以理解。因为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期,在这以前,欧洲已经早就摆脱了穷乡僻壤的地位,它的海军控制了各大海洋,它的商业网络伸展到大半个世界,它的殖民者征服了数块空白的大陆(美洲、大洋洲),一个人口稠密的旧大陆文明(印度)也即将彻底落入西欧人的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革命虽然依然是个重要事件,但看起来更象是锦上添花式的发展,而不是根本性转变。
这种观点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历史细节和深层运行方式分析不细,习惯性的把表层相似的事件归为一类。从表面上看,西欧文明及其派生的美国-俄罗斯等文明确实存在一个16世纪到20世纪的连续扩张过程,但如果仔细研究扩张力量的来源,你可以发现工业革命前后的扩张存在巨大区别。打个比方,企鹅的形体看起来和鱼非常类似,甚至还有一双与鱼类非常相似的鳍,但如果认真研究生物进化史,你会发现那其实是一对翅膀,从鸟类祖先那里继承的翅膀——外观上的相似并不一定意味着来源和结构的相似。
在本书的开头,我们将欧洲列为旧大陆适于农耕的主要地区之一。不过,在古典文明时期,现在欧洲最发达的地区如德国、法国北部、英国、比利时等地区的开发程度非常低,主要的农业文明地区都集中在地中海盆地。当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混乱结束以后,农业人口开始逐步向北方扩张。如果在中国历史上寻找相似的事件,汉朝解体后南方湿润地区持续的被开发或许可以与之相比。在一个稳固的农业地区,可开垦土地的增长意味着生产上限的提高,欧洲北方的被开垦给欧洲带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代,但欧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种增长遭到了相对其他文明地区更多的打击。
亚欧大陆中心的干旱地区有一个重要特征——越向西,水源和肥沃的草场就越多,这一特征的形成与贯穿温带大陆地区的西风漂流带有重要关系。西风带携带着水蒸气从沿海向内陆进发,一路上不断的通过降雨释放水蒸气,最终耗尽。于是沿途经过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呈西多东少的局面。这个干旱地区从东欧一直延伸到中国的长城,在东部与季风气候下的半湿润地区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相对西部而言),在西部则在东欧逐步过渡为适于农耕的湿润地区。这一特征使大草原上的牧民部落天生有自东而西的迁移趋势,只要中国和中东地区的文明政权还能作出有效的抵抗,牧民就会下意识的向西迁徙以释放过剩人口。
严酷的干旱草原环境迫使东部牧民们建立起较大、较严格的政治-经济组织以领导牧民们在冬季牧场与夏季牧场间往返,领导牧民们应对更频繁的自然灾害。与西方的邻居相比,东部牧民驯养的马匹也更有耐力,能够在长距离迁徙中保持力量。强有力的组织和坚韧的马群使他们在向西迁徙的路上所向披靡,被夺走牧场的西方牧民只好继续向西或向南进攻,试图从更软弱的邻居身上得到补偿,欧洲就是这种侵略浪潮的终点。再加上周围偏僻地区的非游牧蛮族(比如北欧维京人,与中国的女真族类似)入侵,欧洲农业地区的安全情况在很长的时间内是所有农业地区最差的。这种政治条件导致了欧洲在古典文明结束以后,始终不能出现稳定的农业文明。文明在胚胎中就被蛮族入侵消灭,或因抵御蛮族入侵耗尽了活力,大半个欧洲由无知的地方军事贵族统治着,因为他们至少可以保证城堡附近的庄稼会安全的被收割。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发展陷入停滞。所谓“黑暗中世纪”就是指这个时代。
从10世纪开始,欧洲农业地区的经济力量逐渐开始压倒蛮族的入侵浪潮,在外来侵略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原来在各个地方军事力量保护半径外的空地成了新的资源,欧洲开始了一次“内部扩张”,人口资源比变的有利起来。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这意味着一个繁荣时期的到来,直到人口增长使资源再次紧张。不过,欧洲这种“正常”的循环在达到生产上限时以前曾被两个偶然事件所打断——十字军运动和黑死病。
十字军运动、黑死病和通常因人口过剩而产生的动荡有一个共同特征——减少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十字军运动是向外输出压力,让过剩的军事贵族到万里之外亡命,和平的减轻了社会的人口压力;黑死病则是在保持原有社会结构的情况下无差别的屠杀各个阶层的人口,一旦灾难过去,社会可以很快恢复正常。这两个减少人口的事件并不需要社会付出太大的代价(如内战、长时间的割据,基础设施被破坏等等),社会可以在保持原来科技、文化成果的前提下提高人均资源量,从而让繁荣年代持续下去,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持续了数个世纪的内部扩张,其时间远长于一般的繁荣周期。
在繁荣年代,科学和有效技术进步会加快,经济迅速扩张,人均生活水平(具体而言就是食物质量、人均寿命、人均纺织品等等)上升,政治结构开始复杂化,资本主义有了用武之地.........欧洲因为偶然原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上升周期,这抵偿了历次蛮族入侵带来的停滞和衰落,使欧洲(确切的说是西欧和南欧,东欧始终未能从频繁的游牧民袭击中恢复过来)在15世纪达到了与其他主要农业文明差不多的经济、文化、技术水平。
漫长的扩张年代还给欧洲留下了另外一个遗产——一个适应了扩张的上层建筑。其实任何文明在人口资源比有利的上升阶段都会有这种现象,只是欧洲这一次的扩张时间要长的多,因此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组织或社会结构与大部分农业文明的上层建筑相比更适合一个不断扩张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也在这个社会中萌芽、发展,新生的资产阶级甚至开始尝试着挑战军事贵族的传统权力。不过,由于经济总量和剩余产品持续增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可以用分享经济增量的方式去化解,所以统治集团的总体趋势是各个集团合流,并持续扩张。 进入15世纪后,西欧内部的扩张再次接近极限,但习惯于扩张的上层建筑依然保持着它的运行惯性,试图不断的在持续增长的经济基础上扩大自身的规模,这就需要得到新的财源。然而,欧洲附近地区并没有多少便宜可占。阿拉伯势力已被赶出西班牙半岛,北非在灌溉系统被柏柏尔人破坏以后,土地退化,油水不大,东面是强大的土耳其帝国,直到1683年还能围困维也纳,无法挑战。于是过剩的人力开始向海外寻求发展,开拓商路、寻求空白的拓殖地区或可奴役的弱小的民族。
与其他地区相比,欧洲在海外扩张上具有相当的优势。欧洲的主要农业地区被夹在波罗的海与地中海两个深入内陆的海域之间,在无法测量经度和对抗风暴的年代,内海航行的安全性远远高于在开放的外海或大洋上航行,这使欧洲人不需要冒太大的风险就可以享受到海运的便利,也为未来的大洋航行在技术、文化、人力上都提供了基础。从欧洲内部来看,最早、最关键的几次航海发现由葡萄牙和西班牙探险队取得决非偶然,伊比利亚半岛位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这一有利条件为这两个国家的远洋探险提供了基础。以发现美洲为例,哥伦布来自地中海航运中心意大利,却从西班牙政府得到远洋探险经费,这充分说明了内海的存在对远洋探险的意义。至于其他文明,中东虽然也有内海,但主要的农业地区并不在内海沿岸;东南亚农业地区主要分布于半岛和群岛,但在雨林包围之下,其技术水平与几个处于温带的主要文明尚有差距。因此,在1500年前后,欧洲是最容易走上远洋扩张方式的文明。
欧洲的航海技术也受益于整个旧大陆缓慢提高的技术水平,他们拥有来自中国、中东、印度等各个文明的航海仪器、测量仪器和天文-数学知识,还有在各个海域锤炼过无数次的帆具。那个时候并没有知识产权和专利的说法,技术传播缓慢却不停顿。如果以世纪为时间单位,在工业革命以前各个文明体系可以共享差不多的技术。虽然在农业文明时期旧大陆各个文明都可以在海外探险时用上当时差不多最先进的技术,但从长期来看技术水平确实在提高。当时的欧洲探险者与几百或数千年前的同行不同,拥有可以横跨大洋并返回的船只,以及能够向后来者精确描述路线的绘图、测量技术。而希腊人、阿拉伯人在他们拥有海外扩张欲望的年代还没有这样的能力。
西欧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它的宏观地理位置。拿起一个地球仪(注意不能是平面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全世界全部可定居的陆地的中心位置就在西欧(海洋的中心差不多在澳大利亚内陆的干旱地区),而从旧大陆主要文明地区前往新大陆的富饶地区(对于无计划的探险来说,到达贫瘠地区是没有意义的,不会促进进一步的探索),最方便的路线就是从西欧西进。当然,当时的西欧航海人员并不知道这些优势,但由于地球的大陆分布状态,没有人会有意识的去探索一块肥沃的新大陆,也不会有人预先知道是否存在一条绕过非洲的航线,所有的海外探险都是赌博。在这场赌博中,如果说欧洲只需要用3个骰子掷出12点就能胜利的话,其他文明至少要16点或18点。因此尽管是无意识的下注,欧洲的赢面要大的多。
在1500年前后,以造船业技术水平、投入航海的资源等方面而论,欧洲在航海探险竞赛中只是略有优势,但由于地理位置等一些随机因素,欧洲率先发现了绕过非洲的航线和美洲大陆。不过,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欧洲建立在连续数百年扩张性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在1500年前后,欧洲的整个上层阶级已经形成了强大扩张的惯性,这种惯性是其他始终处于人口-资源循环中的文明在这一时期所不具备的。同时,欧洲农业在很长的时间内能够提供高比例的剩余粮食,养活了大量的工商业者,一旦扩张停滞,这些工商业者和他们提供非农业产品立刻就显得过剩,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因此,本来处在衰退前夜的欧洲一旦取得海上优势,体制的压力就促使它迅速的把这种地理发现转化为经济利益,进而保持了扩张状态下技术和文化的繁荣,保证了非农产业和上层社会的持续扩张。欧洲航海技术也在利益的驱动下发展到了手工制造业所能达到的上限,这反过来又巩固了欧洲的海上优势。
具体而言,大航海时代对欧洲经济有4个重要影响:
欧洲商人和海军掌握了工业时代以前的主要商业渠道
当欧洲的帆船进入印度洋、发现新大陆时,中国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海外探索计划。而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延伸到印度的第二代伊斯兰教诸帝国刚刚把突厥蛮族的冲击力和火器与农业文明的经济优势融为一体,势力如日中天,又占据了旧大陆农业地区的中心位置,满足于从陆地商路及沿海贸易的利润和陆地上的扩张,对大洋上的扩张并无兴趣。至于比较落后且不统一的东南亚文明,实在没有实力与欧洲人在海上对抗。因此葡萄牙人和随后而来的西欧所有国家的船队很轻松的用野蛮手段获得了海上霸权——不是因为他们很强大,仅仅是因为有能力对抗他们的文明暂时不需要海外扩张,而愿意作战的对手又太弱。
掌握商业渠道意味着西欧商人可以享受许多垄断性利润,刺激了对航海投入的增加,更多的探险家和水手加入商业冒险,更多、更好的舰队被建立起来,这巩固了西欧的海上霸权,反过来又促进了商业利润的增加。不过,光是掌握海上交通和一些微不足道的大陆立足点,并不足以让欧洲获得根本性利益。因为与旧大陆那些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的文明相比,欧洲的手工业并不占优势,也没有多少过剩物资可出口,因此,在工业革命以前,欧洲暂时还无法通过自己的贸易渠道和平卖出大宗商品。至于以海盗方式野蛮抢掠的物资,也毕竟是少数。欧洲早期的和平贸易限于奢侈品贸易,而且主要以进口为主(当然,他们可以在通货不足的时候选择不买,这也勉强算个好处)。这样的贸易确实可以改变欧洲内部的资源分布,促进远洋商业,甚至释放一些过剩人口(葡萄牙霸权最强大的那几年从本土出发的船 能到远东的只有67% 船员损耗超过50%),但这一事实本身并不会给欧洲的经济或平民带来多大的益处,它的最大作用是为另外的几个重要影响提供了条件。
他们可以从容选择弱小的文明进行征服,同时与强大的农业文明保持和平接触
光掌握海上运输线并不能让当时欧洲军事贵族-资本家的联盟感到满意,因为从纯粹的物资流动来看,欧洲只是从海外运回了一些珍贵的奢侈品,却要为此付出贵金属和大量人力物力。掌握远洋贸易的集团发了大财,但既然没有在欧洲以外得到真正的经济物资或通货,他们的富强必然要以其他统治集团的衰落为代价,这会使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因此,暂时无力在和平贸易中获得真正利益的欧洲人必须用其他手段来实现真正的扩张与剥削。否则必然会困于内部冲突。
军事扩张显然是最简单的方法,不过,即便远洋海运大大降低了跨文明区域军事行动的成本,即便海上霸权带来了很大的机动性优势,西欧在大航海时代初期最多也只能支持万人左右的海外远征军,这种人力上的绝对劣势限制了他们的野心。好在海军的优势使他们不必担心报复,可以对各个文明进行试探性进攻,然后选择弱小的的发起征服。第一个牺牲品就是衰弱的印度。
印度是几个主要农业文明中唯一不与亚洲中部大草原直接接壤的,除了几个容易防御的山口外,印度被青藏高原和沙漠、大海严密的保护起来,因此军事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相对要差一些。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断的有文明化或半文明化的军事集团从西北方向入侵印度,第一个是带来印度教的雅利安人,最出名的则是亚历山大远征军,莫卧儿帝国就是由这些冒险集团里的最后一个建立的。如果没有经常性的外部压力,非本土化的军事集团堕落非常快,莫卧儿帝国也不例外。到了17世纪中叶,莫卧儿帝国已经四分五裂,衰弱不堪, 暂时成为欧亚大陆最弱的一个文明。欧洲人乘虚而入,迅速的在经济上控制了这块人口众多的大陆,并逐步把经济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
以往印度的征服者是来自其他文明体系的军事冒险家,或是已经接受了中亚文明影响的半蛮族部落。它们都是一个相对较小的上层社会集团,征服印度后满足于消灭原有的上层社会,但大体上维系原有制度不变,以征收剩余产品的方式来收取自己的“利润”。西欧的征服则是另外一个发达农业文明通过少量前哨站对整个次大陆的经济征服。新的征服者是商人,除了通过几次短促的战争掠夺一些财富外,它们在本土的压力下,迫切需要用新的经济手段牟取长期利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不平等关税。这些商人兼军官利用手中的商业渠道和暴力强行为印度与西欧之间的贸易指定了关税,来自欧洲的产品进入印度的税率保持在个位数甚至为0,国内的政府还要给商人担保和奖励。而印度商品进入英国和欧洲的税率被抬到不可理喻的70%甚至更多。当英国人发现自己薄弱的纺织业在关税保护下依然不成气候时,干脆在1700年制定法律禁止在国内销售印度棉布。总而言之,欧洲人在印度不择手段的为自己的商品打开销路,在英国独占印度的控制权后更是如此。在英国独占印度的控制权后更是如此
由于西欧人占有海上商业渠道,而且在印度次大陆取得了军事霸权,这种杀人不见血的贸易政策得以顺利推行,印度繁荣了数千年的手工业与商业在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即告衰落。以往农业社会经济基础在和平状态下发生这种转变一般需要上千年,以这个标准,印度工商业的衰落几乎算的上是一瞬间的事情。农业社会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行把人口重新分配到农业,也无法通过转移支付解决问题,于是成千上万的手工业者和小商贩饿死,许多繁荣的市镇变成废墟,白骨蔽野。印度剩余的农矿业人口被迫向欧洲购买商品,向外输出粮食和贵金属。
通过这种方式,西欧(尤其是英国)在手工业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一般观点是劣势)为自己开辟了数亿人口的倾销市场,并从这个大市场中获得了高昂的利润,为自己已经过剩的非农产业找到了出路,工商业规模和水平都得到了迅速提高。这不仅意味着眼下的繁荣,在不久的未来还是工业革命的重要诱发因素,只是没有人可以预知这一点。
除了印度,还有部分非洲沿海地区、美洲自发形成的殖民地、美洲、非洲原有的文明以及亚洲其他主要文明的一些边缘地区屈服于西欧的军事讨伐,被迫接受欧洲的不平等贸易。这倒不是因为西欧这时就拥有了天下无敌的武力,而是由于旧大陆几个主要农业文明的经济、政治、技术发展水平远胜于其他地区,在军事上更是拥有无可争辩的优势。西欧这一时期的军事水平并不是旧大陆最突出的,却是旧大陆唯一有能力且有意愿把正规军投放海外的地区。所以那些在军事上软弱的地区尽入西欧人之手,印度的工商业被摧毁,非洲则在奴隶贸易中损失了1亿人口,美洲和东南亚某些地区的文明更是被连根拔起,它们以自身的生存为代价,为欧洲的发展做了垫脚石。
同时被西欧作为经济殖民地的还有以二次农奴化为代价的东欧,不过,即便欧洲没有海外开拓,在西欧进入扩张期后,落后的东欧也会暂时的从属于西欧,所以这倒不能算是大航海时代的结果。
海外贵金属矿藏的发掘
前面说过,在西欧取得海上控制权的早期,西欧还没有与旧大陆其他文明相称的手工业,因而必须先消灭旧大陆文明地区的工商业,或是等待空白的新大陆殖民地产生足够的购买力,才可能通过卖出商品来获得利润。而这需要时间。在这以前,欧洲的海上控制权只能用来与旧大陆的陆上商路竞争,赚一点转手利润。
海上商路的畅通不仅把落后地区暴露在欧洲的攻击之下,也把欧洲与那些更古老、工商业更发达的文明连接起来。即便有关税壁垒的保护,欧洲相对落后的非农产业依然遇到了强劲的竞争,欧洲消费者乐于用自己的贵金属和初级产品去东方换取精美的商品。他们毕竟只控制了印度,中国、波斯、土耳其、日本等国家的强大和富饶是西欧暂时无法比拟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支付手段,欧洲至多可以通过海上优势保护自己不成为经济殖民地,在工商业超越其他文明还是需要长期的积累。
就在欧洲苦于通货外流时,他们在美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金银矿。由于可以随意的把美洲原住民和非洲奴隶、本土的破产农民赶入矿井,这成了西欧统治阶层的一笔天外横财。在大航海时代的早期,美洲的贵金属源源不断的从拉丁美洲运往西班牙或葡萄牙的本土,分散到整个西欧,再由东行的商船运向中国、印度或者奥斯曼帝国,从而使欧洲可以保持与东方的贸易平衡。鉴于美洲贵金属对西欧(尤其是西班牙)社会的重要性,西欧对殖民地本土势力从美洲直接贩运贵金属到远东的行为一直是严厉打击的。
西欧最终打垮了印度本土工商业,通过工业革命和毒品贸易解决了对中国的出超问题,还从奴隶贸易中获益非浅,但在这以前,美洲的贵金属是唯一能够维系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东西。如果没有美洲的贵金属提供对内和对外的购买力,欧洲的手工业无疑会受到严重的压制,进行海外贸易的兴趣会比历史上低的多,海军和海外贸易网络的规模可能不及真实历史中一个零头。从欧洲内部来说,如果没有美洲贵金属流入,一个只会从本土搜集水手和通货,从海外运回制成品的商业集团必然会受到主流本土势力的排斥,因为这个海外商业集团是东方农业文明的“买办”。无论是从欞®了印度本土工商业,通过工业革命和毒品贸易解决了对中国的出超问题,还从奴隶贸易中获益非浅,但在这以前,美洲的贵金属是唯一能够维系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东西。如果没有美洲的贵金属提供对内和对外皔¹变了西欧文明的人口-资源比。
由于欧亚大陆文明相对其他陆地的绝对技术-军事优势,西欧人征服那些海外领土要比征服印度容易的多。南美洲数千万人口的印加帝国、中美洲尚武的阿兹特克,都被欧洲规模很小的军事探险队打的落花流水,至于北美洲、澳大利亚那些尚未进入文明社会的原始部落更是只有被屠杀的份。落后地区的人口先是在军事上被征服,然后是由传染病无意识的屠杀(人口稠密地区的人类对传染病的免疫力要强的多,携带的病菌病毒也更多),最后是被殖民者残酷的奴役。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本来就低于旧大陆,经此磨难,几乎彻底变成了空白地区,可以让西欧殖民者随心所欲的开垦。
人类社会在此前从未有哪个文明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之多的土地资源。从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当人均可利用自然资源上升时,社会将进入一个繁荣时期。人均收入、劳动力价格、肉食比例、技术进步速度、文化繁荣程度在这个时期都会上升,西欧发生的事实正是如此。不过,与金银矿产或贸易利润不同,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产生决定性作用要在发现美洲2个世纪以后。
由于农业文明几千年发展的惯性和早期航海的高风险性,起初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新大陆的意义,向海外释放人口和从海外得到自然资源以抵消本土环境压力的过程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规模。在这以前,美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意义还不如几个热带岛屿(金银矿除外),社会意义限于当做免费的监狱,只有罪犯、异端、少数教派、赤贫者等生活不如意的人才愿意永久迁居新领土,18世纪中期,自然资源远超过欧洲的北美洲仅有200万人口。
17世纪以后,即便有海外贸易的贴补,欧洲的人口还是给环境造成了沉重压力。连续的经济衰退横扫欧洲,饥荒开始在局部地区出现,这迫使西欧人开始大规模向美洲移民。而已经到达美洲的移民在广阔无垠的土地上迅速繁衍,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他们在美洲的同胞。这种人口分布的变化给掌握海外商路的西欧带来了两个后果。
先是本土人口压力的减轻,减轻了欧洲本土的环境压力和社会压力,其原因在前面论述人口-资源比所引发的农业社会发展周期时已经谈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如果要看例子的话,最典型的例子当看爱尔兰,一个在二战前始终未能进入工业时代的国家,在几百年间向海外移民600多万。同期有150万人死于灾荒,这还是在美洲高产作物——土豆充分种植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欧洲不通过海外移民释放人口,那么激烈的生存斗争随时会一个充满过剩人口的欧洲发生,那些无法获得海外贸易利润的偏僻角落一定会以传统的的战争方式去争夺资源。移民人口主要以赤贫者为主,还有大量少数教派,他们是社会危机的火药桶和打火石,正是因为卸去了这些危险力量,欧洲才得以轻松的走向工业革命,而不是陷入以往农业文明的周期循环。
欧洲的殖民地接纳了本土的过剩人口,这些人力与殖民地的广阔天地相结合,生产了大量过剩粮食,不仅可以支持殖民地人口的快速增长,还可以向欧洲出口。而工商业这种相对比较复杂的产业在殖民地的发展尚需时间,于是欧洲可以很轻松的用手工业产品换取大量的过剩粮食,继续保持本土高比例的非农产业和繁荣的经济。殖民地还出口大量的棉花、油料、食糖等初级产品,它们一样要占用口粮田,因此与出口剩余粮食的效果是一样的。控制殖民地的西欧国家在这种贸易中尝到了甜头,于是制订政策禁止殖民地发展自主的工商业,限制殖民地向其他地区出口初级原料和粮食。除了农产品,新大陆还有大片的无人地带,西欧从中获得了木材、矿石、兽皮、鱼干等重要物资而无须进一步破坏本土环境,避免了环境灾难。总而言之,海运的便利使西欧可以利用海外资源来促进自己的繁荣。
西欧先因为游牧民族的迁徙倾向经历了数百年以地方性军事贵族为基础的“黑暗时代”,然后又因为发展惯性和恰当的地理条件进入了长期的繁荣时期。虽然农业时代的经济波动有限,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是出现了一定的脱节,最重要的矛盾就在于黑暗时代的地方军事贵族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无用的累赘。海外扩张比较顺利的国家如英国西班牙可以释放部分矛盾,通过低烈度的内战和革命修正制度,法国和德国等大陆国家却只能从内部解决问题。德国的发展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继续让原有的军事贵族保持其地位,并为此付出了分裂和军国主义的代价;法国则爆发了欧洲烈度最大的革命,余波回荡了近一个世纪,贵族阶层在革命中被基本消灭。
从十字军时代到黑死病再到文艺复兴,西欧从连续蛮族入侵的混乱中恢复过来,重新成为一个主要的农业文明地区,这一时期欧洲的发展与旧大陆大部分文明的循环式发展没什么区别。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的3个世纪,西欧文明控制了大量殖民地,征服了一个旧大陆发达农业文明,人均财富与其他地区拉开了差距,手工业水平和军事技术也有明显提高,科学文化进步很快。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欧洲在一个非常合适的发展时机进行了海外扩张,而且很幸运的位于一个很方便进行海外扩张的地点。因此西欧文明能够利用那些人类从未想到过的富饶土地,随意的选择其他古老文明的薄弱点发动进攻,从而暂时摆脱了旧大陆农业文明的旧发展模式。我们可以认为这时的欧洲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地区,不过,这时的欧洲还远不是世界的主宰。
1780年,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欧洲以海权和过剩资源为基础的繁荣时代结束了(欧洲即将进入另一个繁荣时代,但原因不同),欧洲从未享有过如此的繁荣。不过,就在不久前的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还有能力围攻维也纳,并在随后的1个多世纪里与欧洲强权正面对抗。尽管西欧人终于开始控制印度,但他们在其他强大文明的势力内,最多只拥有一些小小的贸易站,而即便是这些贸易站的存在也要依赖于那些古老文明的允许。这说明欧洲的胜利还远不是决定性的。我们可以引用斯塔夫理阿诺斯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一状况:“在政治上,世界仍完全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震撼欧洲的有名的六年战争未曾影响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南北美洲、非洲内地、中东大部分地区和整个东亚。虽然欧洲人已牢固地控制了西伯利亚、南美洲和北美洲东部地区,但到当时为止,他们在非洲、印度和东印度群岛仅拥有少数飞地,而在远东,只能作为商人从事冒险活动,而且,即使以商人身份活动,他们还必须服从最具有限制性、最任意的规章制度。”
假如在头脑中除去所有现代的科技知识,把我放回到1780年重写这部作品。如果阅读的史料相同,本书在这一章以前的部分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根据本书前面所总结的那些历史规律,我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
- 我会预计人口继续扩张,直到把整个地球的可开垦土地都用完
- 由于欧洲领跑世界的基础只是并不太超前的航海技术和海外领土, 我预计其他文明会随后仿效欧洲的发展模式。
那些海外领土的工商业发展是无法阻止的,随着人口和实力的增长,他们会摆脱欧洲的控制,利用自己的资源发展成强大的农业文明。
因为粮食供应充足,世界将会在人口再次过剩时发生动荡........
不过,我不会预计到以下内容:
- 我不会预计到经济在随后2个世纪内会有突飞猛进的增长。
- 我不会预料到欧洲人和他们的后裔会征服包括最强大的农业文明在内的全世界。
- 我更不会估计到即便在欧洲人取得如此大的发展后,他们依然会在欧洲本土发动2次规模空前的大战,屠杀掉数千万人口,彻底失去世界中心的地位.........
这一切都是因为工业革命。
农业-手工业时代的历史规律无法用来推测以后的发展,甚至无法确定这个规律本身是否还会存在。对于历史学研究者来说,工业革命是一个无法回避也无法预计的事件,下面一章将对这一事件进行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