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时代的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与市场经济

农业时代并是不只有农业一个经济部门,手工业、商业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作者在前面几章强调农业只是因为种植业的决定性作用。从人类进入定居农业开始,纯粹的“自然经济”就已经被和与手工业和商业结合的复杂农业取代了。

最初的手工业包括木匠、冶金业(打造金属农具)、土木业(盖房、筑路、水利)、采矿业(铜、铁、贵金属、食盐)等个体农户无法独立进行的工作。随着农业社会的成熟,许多更专门的行业如武器制造、造船业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到农业社会结束。没有这些手工业者,农业社会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另外,在定居农业社会稳定下来以后,许多工作虽然可以由农户独立完成,如纺织、食品加工(磨米磨面),但由专业人员完成显然更有效率。只要不是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时期,这也会产生对专业手工业者的需求。

既然有了分工,交换就不可避免。早期的农业城邦还可能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内部计划来解决各个行业的交换问题,但随着农业社会的规模越来越大,独立的行业越来越多,这种计划分配变的越来越不可能。最终手工业者独立经营,通过市场与农民交换产品,这就是最早的商业需求,市场经济就此产生。此外,由于某些自然资源和特产在地理上的分隔,各地生产效率的不同,大部分农业地区必须通过交换来获得食盐、金属、马匹等重要商品,这是长距离商业存在的基础。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由手工业者自己经营的商业和专事交换的商业得到了繁荣发展。

商人们在繁荣的农业社会中有许多选择,可以经营大宗的经济物资,如粮食、金属、食盐,也可以经营少量的奢侈品,如丝绸与香料;可以乘船和组成商队穿过整个已知世界,也可以就地开店,收购特产;他们是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血管。不过,在不同的地区,商业的地位也不同,这同样可以用背景条件的不同来解释:中国处于大陆东端,没有什么商路经过中国,又兼人口稠密,经济总量大,商业对社会的影响要相对小一些。而中东在灌溉系统退化以后人口密度低,又有横贯大陆的商路通过,许多小型的文明社区因此能够以纯商业为生。地中海沿岸的欧洲虽然也处于大陆一端,却拥有天然的内陆水道(和众多的半岛),为大宗商品的交换提供了便利,一些沿海城邦因此可以脱离农业腹地而存在(陆地运输大宗商品在铁路出现以前是不可能的)。

以上说的都是农业经济本身所必需的工商业。除此之外,由于上层社会征收了过量的剩余产品,他们得以用这些剩余物资来供养一些专门以奢侈品生产和贸易为生的工商业者。这种工商业的根基不深,规模不大(剩余产品毕竟是少数),一旦出现社会动荡,他们是首先被抛弃的对象。不过,由于他们不服务于一般生产,可以不惜时间和资源制作特定商品,他们往往可以创造出一些惊人的奇迹。某些工艺品或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工程可以代表当时手工业生产和贸易交换的极限水平。

除了商业、手工业,农业时代还有服务业。(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层社会就是提供垄断性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产品的服务业社会集团,但这里我们不采取这个说法)。不过,由于大部分平民拥有的剩余产品太少,服务业只在人口资源比比较有利的年代才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大多数时间里,服务业也是上层阶级的一种附庸性产业。 在工业革命以前,无论是手工业、商业还是服务业,都具有和农业类似的特征——存在效率极限。熟练的工匠或许可以拥有平常工匠2倍的效率,但这种效率却无法通过时间来积累。任何一个学徒都必须从0开始学习,师傅的经验或许可以帮他学的快一些,却无法使他突破前辈。偶发的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效率,但技术进步一旦扩散完毕,效率进步将再次停滞。其实这和效率的来源有关。在农业社会,人类只能通过自身的劳动力、畜力去劳作,并辅以一些无法改造的自然力如风力、水力进行生产。其中风力、水力非人力所能控,只能方便某些地方的人类,无法扩大规模,而农业地区畜力的扩大需要挤占农田种饲料,人力的扩大提高了消费人口基数,都无法以扩大使用规模的方式提高人均资源。这种以人力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决定了农业社会的生产上限。关于这一点,后面谈工业革命的时候将详细论述。

土地是不能移动的生产资料,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分散在广大地区内进行。不能随意集中。而一般的手工业和商业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有降低生产成本或交易成本的可能,就可以向城市、交通枢纽集中。事实上,由于工业化之前的社会不存在电报,信息传递速度并不比物资传递速度高多少。为了追求更高的交换效率、更低的交易成本,商业和物资本身往往过度集中于少数中心都市和港口,在大航海时代则过度集中于核心国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商业中心比周边地区,比农业地区更“先进”或更“发达”,这只是说明它们的地理位置更适于做物流枢纽。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的繁荣和这种繁荣有着完全不同的基础。

另外,现代社会以工商业、第三产业为基础,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将化石能源 (严格的说是负熵源而不是能量源)引入生产,先是提高了工商业的效率上限,又回头促进了农业效率革命。显然,农业的需求存在上限,而工业品的需求近乎无限,这造就了今天工业远大于农业的产业比例。某些历史研究者学风浮躁,不细究各个经济部门的具体发展路径,一味的以工商业比例和重要性来衡量文明的发展水平,读者当引以为戒。